2024年阿里影业分析报告:影视全产业链布局,收购大麦带来显著业绩增厚

2024年阿里影业分析报告:影视全产业链布局,收购大麦带来显著业绩增厚

1、阿里影业:全面打通影视产业链,多元 化业务版图成型

1.1 阿里影业:阿里大文娱板块重要垂直业务纵队

阿里巴巴影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或阿里影业)成立于 2014 年,其 前身为香港上市公司“文化中国”,公司于 2019 年正式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的 附属子公司。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影视公司之一,阿里影业以互联网为 核心驱动,覆盖内容生产制作、互联网宣传发行、IP 授权及综合运营、院线票 务管理及数据服务领域、演出票务及内容业务,打造全产业链娱乐平台。 发展历程:公司持续深耕优质影视内容,科技助力商业动能释放。 1)阿里巴巴集团于 2014 年耗资约 62.44 亿港元完成对“文化中国”的收购, 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并将公司更名为“阿里影业”;之后通过收购集团内部的 票务服务平台淘宝电影(淘票票)、影视娱乐投资平台娱乐宝以及电影售票系 统供应商粤科软件(云智),实现初步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2)2018 年阿里影业启动“基础设施服务”战略,承上启下为全产业链布局做 准备,启动灯塔平台、IP 衍生业务和阿里鱼,用户运营、片方营销和大数据三 大平台协同合力发展。在此阶段,阿里影业完成了由互联网宣发、内容制作以 及综合开发转为内容、科技、IP 衍生及商业化的业务版图重构。 3)2022 年以来公司坚持“内容+科技”双轮驱动战略,延伸了数智科技业务, 如数字化制作、云尚制片、数字人及数字门票;为增加现场娱乐收入,扩大 IP 变现的渠道,2023 年 11 月 30 日,公司完成对大麦的收购,进一步扩大行业 影响力,完善影视产业链条。

截至 2024 年 3 月 31 日,Ali CV investment Holding Limited 和 Alibaba Investment Limited 两大阿里巴巴集团的重要投资实体分别持有公司总股本的 45.74%和 8.52%,产业资本中财招商老板边锡明持股 6.77%,阿里影业的管 理高层持有少量股份。 背靠阿里系,公司加速阿里大文娱资源整合。2023 年 9 月 19 日,公司公告拟 以 1.67 亿美元自 Alibaba Investment Limited 收购大麦的演出业务,且将于 收购事项完成时按每股代价股份 0.52 港元之发行价向卖方配发及发行 25.13 亿 股公司股份,紧随发行及配发代价股份之后,阿里巴巴集团持有本公司已发行 股本总额的 54.26%。阿里影业全资控股的子公司业务涵盖了影视制作、投资、 创新科技等多个领域,公司通过对经营“大麦”品牌的 Pony Media Holdings Inc.的收购,进一步加速阿里大文娱板块的资源整合。

1.2 业务结构:“内容+科技+IP”构建商业版图

公司作为阿里大文娱板块的上市公司平台,以“内容+科技”的双轮战略,进行 产业链深度联动,打破影视业务边界。历史上,公司商业版图包含三大核心业 务板块:内容、科技和 IP 衍生及商业化。FY24 公司将业务具体拆分为五大项 目:电影投资制作及宣发、电影票务及科技平台、大麦、剧集制作、IP 衍生品 及创新业务。 电影投资制作及宣发和剧集制作齐头并进。1)电影方面,FY24 公司参与超 60 部电影的出品和发行(其中主宣发项目近 30 部、自制及合制项目 6 部),投 资回报较高。公司启动外部制片人工作室合作计划和海纳国际青年导演发展计 划,制作更多高质量电影,推动影视项目的合作。2)剧集制作方面,公司持续 加大在头部精品内容的储备投入,除了公司旗下的敦淇、拾穗两大自制剧工作 室之外,阿里影业坚持与多家国内外优秀的制片公司、工作室建立战略合作关 系,其中包括 Amblin Partners 等国际知名影视公司。

收购大麦,演出票务及内容业务增长可观。1)电影票务平台:公司拥有电影票 务平台“淘票票”、影院票务管理平台“凤凰云智”。2)数智化平台:公司将 宣发平台“灯塔”与营销全案设计“黑马”、内容营销机构“淘秀光影”融合 成宣发链路闭环,为多个影剧综项目提供独家策划直播和内容营销服务,以多 元数智化产品矩阵赋能全产业链深度联动。3)大麦:2023 年 11 月 30 日,公 司完成对大麦的收购。24 财年大麦业务交易总额(GMV)高速增长,同比增幅 超 500%。大麦在票务代理领域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头部项目覆盖率接近 100%。淘票票联合大麦进一步优化“淘麦 VIP”会员体系,公司逐步形成完整 的票务服务业务。同时,大麦也深度布局演出内容、票务系统等非票代方向。 IP 衍生及商业化业务作为阿里影业开辟的新增长曲线,现由转授权业务及自有 IP 授权业务组成,面向 C 端和 B 端客户。潮玩品牌“锦鲤拿趣”将「AZZO」、 「月白」等自有 IP 与多部影剧综结合打造潮玩产品;2022 年 7 月 19 日,“阿 里鱼”作为 IP 交易及创新平台,与三丽鸥达成合作,获得 26 个形象 5 年独家 代理权的同时,通过整合阿里生态圈内外资源,打通授权和营销环节,构建了 “IP2B2C”的完整链路。

阿里影业营业收入波动后回升。FY21 受新冠疫情等外部因素影响,公司营收下 降至 28.59 亿元为近年最低点,FY22 公司营收迅速回升至 36.52 亿元。随着文 娱消费市场迅速复苏,电影和演出行业蓬勃发展,叠加公司实现对大麦的收购 并表,FY24 公司营收同比大幅增长 44%达 50.36 亿元。

内容板块贡献主要收入,演出业务成为新增长点。FY24 受益于电影市场的逐步 恢复,内容板块(电影投资+电视剧)收入占比达 53%;科技(此前为互联网 宣发)板块收入占营收比重在 FY15-FY19 总体呈上升之势,但是自 FY20 以来, 科技板块收入占营收比重下降明显,主要系受公司前期“全产业链覆盖”等策 略影响所致;IP 衍生及创新业务收入增长稳健,FY24 分部收入占总营收的 21%。由于公司在 FY24 完成对大麦的收购,故 FY24 业务口径增加大麦,大麦 占营收比重为 8%,后续有望成为新的营收增长点。

1.3 财务分析:核心业务业绩转优,盈利能力提升

收入结构调整导致毛利率持续下滑。公司经营成本主要是电影及电视版权成本、 IP 授权成本等,公司毛利率在 FY15-FY17 实现-10%到 74%的扭转,但之后持 续下降至 FY23 的 32%,主要原因或为高毛利的科技板块收入占比下降,低毛 利的内容和 IP 衍生板块收入占比增加。FY24 公司毛利率有所回升,主要原因 系财年内收购大麦,提升公司毛利率。

受益于影视行业的恢复和公司多元化布局,FY24 公司三大板块业绩均大幅增长。 分部业绩利润率方面,FY24 电影票务及科技平台为 37.65%,电影投资制作与 宣发业绩利润率达 22.56%,大麦的业绩利润率达 64.25%。

公司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相比同业较高。FY15-FY18 公司销售及市场费用、管 理费用大幅提升,于 FY19 实现逆转并持续下降至较低水平,主要因为实行控 费增效、大幅降低票补。FY24 公司费用有所增加,其中销售及市场费用约 7.1 亿元,同比增长 104%,费用率从 FY23 的 10%增长至 FY24 的 14%,主要系 公司为维持在支付宝首页广告位宣发公司影片需要支付一定费用,叠加文娱行 业复苏,业务经营活动相关的营销费用增加。管理费用则从 FY23 的 7.37 亿元 (采用经回溯数据)增长至 FY24 的 9.78 亿元,同比增加 33%,虽然大麦及阿 里鱼等平台和业务运营需投入大量人力成本,但 FY24 营业收入增速更快(为 44%),故管理费用率从 FY23 的 21%下降至 FY24 的 19%。

经调整 EBITA 持续增长,FY24 归母净利润转亏为盈。公司自 FY21 起连续四个 财年实现经调整 EBITA 盈利,FY24 经调整 EBITA 为 5.04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61%,24 财年公司内容投资押中爆款,多部影片表现优异以及收购大麦,线下 演出市场的蓬勃发展或为关键因素。归母净利润方面,公司近年来亏损和盈利 交替:1)FY23 公司实现归母净亏损 2.91 亿元,此次转盈为亏主要因为上市股 权投资的亏损摊薄以及非上市公司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FY23 公司 17 项重大投资按权益法入账总面值约 18.27 亿元,投资博纳影业录得未变现亏损 约 1.38 亿元。2)FY24 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2.85 亿元,参与的多部电影取得 较高的投资收益,实现转亏为盈。

2、影视大盘复苏,公司内容参与广度及深 度同步提升

2.1 影视大盘仍在复苏,关注优质影片定档进展

2023 年综合票房达 549.5 亿元,恢复至 2019 年的 85.66%,较 2022 年增长 83.5%。量价拆解来看,观影人次则恢复至 2019 年的 75.23%,较上年增长 82.6%,平均票价升至 42.28 元,较上年 42.08 元略有提升。

24 年 1-5 月累计票房表现不及去年,清明档后大盘较冷。根据猫眼专业版,24 年 1-5 月累计综合票房达 216.72 亿元,观影人次达 4.95 亿人,而 23 年同期综 合票房达 221.34 亿元,观影人次达到 4.98 亿人,票房表现及观影人次均有所 下滑。24 年清明档票房达 8.42 亿元创票房历史纪录,五一档票房为 15.27 亿 元,与 23 年同期基本持平。清明档后电影市场表现受制于内容供给,高话题 度的爆款电影缺失导致影片票房走势缺乏长尾效应。我们认为,电影市场具备 “口红效应”,经济较为疲软下,有望成为大众精神娱乐消费的重要一环;我 国电影市场仍处于复苏阶段,存量片单释放后更多优质影片陆续定档有望提振 票房表现。

2.2 深度布局院线电影+剧集自制,保证高质稳定输出

剧集方面:公司剧集业务和优酷制片厂深度协同,地位相当于优酷的自制中心。 公司在剧集自制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内容的输出也获得了稳定的渠道保证; 随着优酷自制需求的持续增长,公司未来的剧集收入也会提升。FY24,剧集制 作收入为 5.96 亿元,同比下降 23.66%,主要原因系 24 财年部分剧集批文未 在期内完成,未计入财年内,导致收入下降。

公司拥有 2 大头部自制工作室,敦淇工作室前期以悬疑剧作为重点开发品类, 同时切入青春校园励志剧和都市情感剧这两条赛道;拾穗工作室则更加聚焦于 年轻女性用户的垂直细分领域。公司依托两个工作室为优酷平台输送优质内容, 实现影剧 IP 的宣发联动,例如,公司参与出品的春节档电影《飞驰人生 2》与 公司自制、优酷独播的《飞驰人生热爱篇》进行联动,实现 IP 热度叠加共振。

电影方面:公司片单储备充足。随着全产业链布局战略的逐步落地,公司出品、 发行业务能力越发成熟,跻身行业龙头企业。公司最早于 2018 年针对院线电 影提出“锦橙合制计划”,最终以推出 26 部优秀影片的成果完成计划,累计 票房达 178 亿元。后为实现头部内容的全覆盖,升级为“锦橙 2.0”,以内容 参与为主,升级为以内容输出为核心,从提供故事素材、寻找伙伴,到高比例 投资、联合开发、联合制作,再到主宣发,全链路合制作品。据 FY24 财报, 公司储备影片数量逾 80 部,其中,投资待映项目数量逾 50 部,自主研发与合 制项目数量逾 30 部。

公司在电影参与方面位居行业第一梯队。2023 年,公司共出品电影 27 部,总 出品票房 187.6 亿元,位居行业第三;共发行电影 22 部,总发行票房 119.15 亿元,位居行业第三。公司深度参与出品多部档期头部影片,如《孤注一掷》、 《热辣滚烫》、《流浪地球》等,主题覆盖了喜剧、剧情、动画等多个品类。 整体来看,公司在出品和发行方面票房排名较高,爆款命中率也有所提升。

公司影片出品参与度高、把控力度强,发行业务仍处上升期。18 年至 23 年公 司出品电影票房排名始终保持在行业前三位,在票房呈波动式上升的同时,票 房市占率也表现不俗,近三年保持着 1/3 以上的市占率,分别对应 21 年 40%, 22 年 38%及 23 年 34%,公司出品电影的平均投资回报率(ROI)相对稳定。 公司发行电影票房及相应市占率整体呈稳步提升,综合票房实现了从 18 年 28.47 亿元到 23 年 119.15 亿元的增长,市占率也由 18 年 5%提升到 23 年 22%,行业排名在前十位内波动,公司在电影发行领域仍有上升空间。

公司出品影片数量丰富,23 年暑期档押中多部爆款。22 年公司参与 23 部电影 的出品发行,包括暑期档票房冠亚军《独行月球》、《人生大事》。23 年公司 出品的电影共 27 部,发行共 21 部,各个档期皆有影片上映,全年覆盖度较高, 其中暑期档影片黑马频出,公司出品的《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掷》皆斩获了 35 亿元+的超高票房,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获得 18.24 亿元票房,为内地 年度动画票房榜第一。 截至 2024 年 6 月 8 日,24 年公司出品电影总票房达 82.35 亿元,发行电影总 票房达 62.02 亿元。其中春节档表现优异,《热辣滚烫》、《飞驰人生 2》最 终票房分别超 30 亿元,位列 24 年春节档前两名,参与发行的动画电影《熊出 没·逆转时空》票房为春节档第三名。

总体来看,公司近两年主投剧情片,紧随社会热点话题,相较于往年主投的主 旋律电影,如《长津湖》系列,公司剧情片选材更多地聚焦于社会热议话题及 痛点问题,在引发社会共鸣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受众对于同一题材的 审美疲劳、边际效用降低等市场反应。

3、宣发购票全链路闭环,收购大麦助力演 出业务发展

公司科技板块包含电影票务及科技平台(即淘票票、云智)、数智化业务和其 他科技业务(云尚制片、阿里大文娱 A·I 数字人“厘里”及灯塔 AI),组成宣 发购票全链路闭环。FY24 公司收购大麦,大麦为演出票务龙头,主要收入来源 为票务收入,和电影票务业务逻辑相似。FY24 大麦贡献收入 3.94 亿元,电影 票务及科技平台收入实现 9.2 亿元,两项业务共占总收入比重达 26.1%。

3.1 电影票务:To C 双寡头格局稳定,To B 凤凰云智优 势尽显

ToC 端,公司打造并经营“淘票票”电影票务平台。2014 年底上线至今,淘 票票现已覆盖全国 11000+影院,不仅能为影院提供优质高效的票务服务,亦可 向观众提供观影决策、选座购票、口碑查询等一站式服务。 淘票票已联合大麦推出“淘麦 VIP”会员体系,打通“电影+演出”双场景,锁 定高频、高粘性用户,通过“登记-积分制”为用户提供层次丰富的权益和福利, 会员享有优先购票权、无限次快速退改签等多项权益。截至 FY2023 淘麦 VIP 会员规模已突破 1500 万,增长势头强劲。

国内电影在线票务市场已形成了猫眼、淘票票“双寡头”格局。1)根据艾媒咨 询报告,2018 年底以总交易金额计算的淘票票和猫眼在线电影票务市占率分别 为 34.3%和 61.3%,二者共占九成以上市场份额。根据猫眼娱乐、阿里影业公 司调研,23 年淘票票市占率受到支付宝导流影响略有下滑,但由于猫眼市占率 未明显提升,我们估计淘票票市占率稳定在 30%左右。2)平台资源上,淘票 票依托阿里系资源,除淘票票 APP 外,还借助阿里旗下淘宝、支付宝、口碑、 高德地图、优酷等九大平台入口实现渠道引流;猫眼娱乐则背靠光线传媒、腾 讯、美团等股东获得渠道优势,除猫眼 APP 外,还拥有微信、QQ、美团、大 众点评、格瓦拉共六大平台流量入口。目前,随着传统多平台票补让利逐渐式 微,国内电影在线票务“双寡头”格局渐趋稳定。

ToB 端,公司拥有凤凰云智及凤凰佳影两大核心产品。 1)凤凰云智是对影院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数智化产品,也是同业中领先的云化 产品,该系统运用新技术和新零售的手段帮助影院实现智能化升级。据公司官 网,系统连接影城已超过 4000 家,保持行业出票影院数量的首位,云化系统 市占率高达 99.99%,合作伙伴涵盖苏宁影城、博纳国际影城、完美世界影城、 万象影城等。凤凰云智划分云智电影、云智资料、云智移动三大板块,基于云 计算技术联动影院运营、售票系统,为影院提供一套数字化经营管理平台,以 影院经营为中心,全面围绕消费者需求,对线上线下全渠道资源进行重组优化, 通过数据分析进行合理分配。根据 FY24 财报,云智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公司 已与中国澳门和东南亚地区影院签订合作协议,为后续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开发奠定了基础。 2)凤凰佳影是面向影院的电影票务系统,通过“影院票务系统+电商平台+总 部系统+数据产品的灵活组合”,为影城从单体经营到连锁发展提供专业的行业 解决方案。目前已有 2000 多家影院使用凤凰佳影系统出票,并使用电影云平 台对淘票票、猫眼代售的影票和卖品、联名会员卡定价。

3.2 线下演出:供需双增,大麦龙头地位稳固

3.2.1 演出市场供需双增

大型节假日期间演出市场迎来高增,各项数据超过疫情前水平。2023 年全国演 出场次(不含农村演出和娱乐场所演出)达 44.06 万场,与 2019 年相比增长 123.55%;票房收入 502.32 亿元,与 2019 年相比增长 150.65%;观演人数超 1.7 亿人,与 2019 年相比增长 83.01%。2024 年线下演出市场依旧火爆,Q1 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票房收入 108 亿元,同比增长 116.87%, 观演人数 3886.99 万人次,同比增长 77.88%。演出市场仍呈增长趋势,据艾 媒咨询预测,2024 年全年中国演出市场规模(票房+衍生品周边、服务性收入 等)有望达到 921.53 亿元,预计 2026 年将首次突破 1000 亿元。

3.2.2 线下演出行业参与者众多,票务平台成联结纽带

中国票务市场最早从演出机构直营开始,经历了线下到线上销售的发展过程, 现已形成以一级专业票务机构为主、二级票务机构为辅,演出机构、演出场馆 票务共存的多元化格局。1)一级专业票务机构通常采用单一定价模式,多与主 办方签订独家合作协议,提供出票、验票、核票及进馆查验服务,以保障票的 真实性;且多为自营,集聚大量演出、赛事主办方或出品方等各项资源,具备 业内领先的市场销售能力和话语权。2)二级票务平台则通过市场化的动态定价 机制和专业化的运营管理,搭建用户与票源方之间的桥梁,成为调节演出市场 的重要杠杆。 票务平台选项多样化协助演出主办方和消费者实现“双赢”。1)主办方将艺人 演出作为商品进行发售,在申请批准、准备好场地后,开始售票;通常,他们 会将 70%-80%的票分发给一级票务平台定价发售(大麦、猫眼)或者场馆自 有渠道直接发售(保利、麻花),将剩余 20%-30%的票分发给二级票务平台, 根据市场调整价格,冷门打折,热门溢价,以此实现利益最大化。2)不同类型 票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购票选择。消费者可在一级专业票务机构的线上 平台进行购票,方便快捷地买到价格合理且有保证的票,在一级票务平台售罄 情况下还可以选择票量更加充足的二级票务平台,票保真且资金有平台担保。

3.2.3 阿里影业收购大麦,打造线下娱乐旗舰平台

2023 年 9 月 19 日,阿里影业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与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 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阿里巴巴投资有限公司签订股份购买协议,将以 1.67 亿美 元收购经营“大麦”品牌的 Pony Media Holdings Inc 的全部股份,致力于打 造阿里大文娱集团的线下娱乐旗舰平台。同年 11 月 30 日,阿里影业完成收购, 将大麦业务自 2023 年 12 月至 2024 年 3 月的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合并入账。 大麦成立于 2004 年,主要从事各类现场娱乐活动(例如演唱会、音乐节、现 场表演、戏剧、体育赛事及展览)的票务服务,以及娱乐活动和演出的制作及 推广。据收购公告,截止 2023 年 8 月大麦已累计举办超过 180 万场热点演出 及体育赛事,覆盖全国 7700 家场馆,累计注册用户逾 1 亿人。大麦作为线下 演出票务市场龙头,占据市场领先优势,尤其是核心演唱会品类,头部项目覆 盖率接近 100%。此外,大麦业务深度布局演出内容、票务系统等非票务代理 领域。大麦成功主办多场大型演出,同时也进入了演出内容策划、制作与投资 领域,近年来凭借多部自制舞台剧、话剧、沉浸式戏剧,以及阿那亚虾米音乐 节打响了大麦自制厂牌的知名度。另外,大麦也独家为第 19 届杭州亚运会打 造高速稳定的云上承载的数字化票务系统。

大麦过去三年财务表现呈波动态势,主要原因系疫情对线下娱乐活动冲击明显。 FY21 至 FY23 大麦收入先增后减,FY23 收入同比下降 25.13%,利润方面大麦 连续三年亏损,但经调整后净亏损幅度减小。受益于线下演出市场的快速增长, 大麦 FY24 收入达 14.82 亿元。23 年 11 月 30 日完成大麦收购并表后,大麦贡 献收入 3.94 亿元,占比达 7.83%,业绩为 2.53 亿元,占比达 19.12%。 Live Nation 全产业链布局模式,为大麦延伸上下游产业提供参考。Live Nation 是集演唱会主办、艺人经纪、售票业务为一体的海外线下演出龙头。疫 情后,Live Nation 现场娱乐产业重回正轨。24Q1 财报显示,公司综合收入达 38 亿美元,同比增长 21%;分业务来看,公司音乐会业务、票务业务、赞助 和广告业务分别实现收入 28.79/7.23/2.11 亿美元,同比增长 26%/7%/24%。 24Q1 公司累计售出门票约 7700 万张,赞助收入增长 24%,创下有史以来第 一季度的最高水平。

Live Nation 三大核心业务相互协同,提供高质量的现场音乐活动、票务服务和 赞助广告销售。 1)音乐会业务:面向艺人,公司通过自主经营和管理音乐场地进行现场音乐活 动的全球推广,参与世界各地音乐节的制作,以及向签约艺人提供管理和其他 服务等。公司收入来源包含销售门票、场馆运营等。2023 年,公司共推广超 5 万场现场演出,收入达 187.6 亿美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 82.48%。 2)票务业务:面向观众,借助 Ticketmaster 票务平台,提供演出门票销售、 门票转售、营销分发等服务。据 SimilarWeb,2024 年 3-5 月,Ticketmaster 网站访问量业内全球排名第 1,月均访问量 1.15 亿人次,牢牢占据行业龙头地 位。2023 年,Ticketmaster 系统共售出约 3.29 亿张门票,票务业务创造收入 29.6 亿美元,占总收入的 13.01%。 3)广告和赞助业务:公司拥有专业的销售团队,帮助客户制订营销计划和定制 活动,并借助网站平台直接联系品牌和潜在消费客户。2023 年,该业务收入约 11 亿美元,占总收入的 4.81%。

目前随着国内线下演出供需两端复苏节奏加快,中国演出市场展现强大的增长 潜力,头部票务平台受益明显。据收购公告披露,2023 年 4-6 月大麦的总 GMV 已经超过了 40 亿元,环比上一季度增幅超 100%,超越上一财年交易总 额约 10 亿元人民币。在核心票务业务方面,23 年 1-9 月大麦共销售演出 21 万 场,创下同期历史新高;与 2019 年同期相比,整体票房规模和购票人次分别 提升了 158%/116%,DAU、MAU 分别增长 788%/374%。目前,公司完成大 麦收购,未来大麦在现场演出领域的优势有望进一步释放,实现向行业上下游 产业链延伸。 大麦旗下有大麦传播、大麦发展和金麦科技三家业务子公司,其中大麦传播主 要经营线下娱乐业务,包括剧本编写制作、现场演出投资制作、提供剧场演出 和咨询服务;大麦发展主要运营票务平台,包括验票、演出执行服务、宣传推 广服务和票务管理系统;金麦科技主要营运演出票务平台。 1)演出制作:大麦网拥有两大内容厂牌——“当然有戏”和“虾米音乐娱 乐”。前者聚焦戏剧内容与剧场运营创新,作品形式包括商业话剧、燃音 乐剧和轻沉浸式,内容题材更多契合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后者主攻音乐 领域,划分为内容、场景和音乐人这三大业务板块,通过自制或合制大型 音乐演出、打造虾米 OST 子厂牌、建立原创音乐人发掘服务体系,综合打 造更多优质音乐内容和演出新场景。 2)品牌协作:大麦营造站内厂牌私域流量,成为演出品牌宣发主阵地。2021 年 11 月,德云社厂牌号在大麦站内率先成为平台首个百万品牌大号,随后, 开心麻花、孟京辉戏剧工作室、摩登天空等厂牌号用户数也快速达到了 100 万。 此外,大麦还帮助设定“超级品牌日”联动演出品牌出品方共建消费新场域, 探索演出品牌运营新模式,实现有效用户触达和长期用户连接。

3)票务服务:大麦努力打造成为“最佳观演决策平台”。在内容方面,继“想 看”之后,大麦于 2023 年 5 月推出演唱会蓄水产品——“喊 TA 来开演唱会” (简称:“许愿”)。歌迷可通过大麦艺人主页“许愿”巡演城市,“许愿” 数据将作为重要参考指标直达艺人和主办方,进而影响内容组织方后续策划和 决策。该功能以 C2B 模式高效聚合消费者需求,打破供需两端信息不畅的壁垒, 给演出市场带去更多确定性和巨大增量价值。据电商报快讯,自上线以来大麦 平台参与“许愿”人次已超 3900 万。在技术方面,大麦 APP 将接入阿里大模 型,帮助改善用户全程购票体验。2023 年 4 月,阿里云在通义千问大模型发布 会上表示,包括大麦 APP 在内的阿里所有产品未来将接入大模型进行全面升级, 预计生成式 AI 的智能交互、生成等能力将进一步改善应用体验。

我们预计,未来大麦除稳固已有业务壁垒外,还将继续开拓更多业务项目,依 托阿里平台深度整合行业资源,线上线下齐聚发力:一方面参与筹划出品娱乐 剧场等演出制作,扩大“大麦”品牌在活动主办及推广、场地运营及艺人合作 等现场娱乐产业价值链的渠道影响力,另一方面致力打造消费新场景、新体验, 提升下游 toC 端的用户吸引和留存,加快广告商入驻及赞助。

3.3 科技助力宣发矩阵闭环,提供全渠道精准营销服务

公司联合宣发平台“灯塔”、营销全案设计“黑马”与内容营销机构“淘秀光 影”打造数智化平台,实现宣发营销全链路闭环。云尚制片是覆盖制作全流程、 全场景的数字化产品,推动影视行业工业化升级,FY22 云尚制片的核心技术支 持了超百个剧组,其中外部使用剧组超过 60%。

数智化平台通过“灯塔研究院”和“灯塔专业版”建立底层预测逻辑和宣发商 业模型,由“黑马”和“淘秀光影”制定全案营销策略,并根据实时数据监测、 市场反馈不断优化改进方案。FY23 公司数智化平台为多个影剧综项目提供了独 家策划直播和内容营销服务,包括院线电影《独行月球》、《交换人生》,剧 集《点燃我,温暖你》等,并承接了多个网剧和品牌的内容营销工作。 AI 数字人参演影视剧,制作成本大大降低。公司于 2022 年 8 月推出首个阿里 大文娱 AI 数字人“厘里”。“厘里”通过代言、直播、数字藏品等形式与多个 国际知名品牌与 IP 合作,如淘麦 VIP、天猫、华为、MLB、英特尔等,协助品 牌与年轻潮流用户建立更加紧密的链接。除商业合作外,“厘里”也参与到公司参与投资制作的影视剧《异人之下》制作团队,综合运用 CG 动画、AI、应 用智能光场等技术,让人物光、环境光与片场里的光精准匹配,避免后期的硬 植入感。据阿里大文娱首席技术官郑勇介绍,相较传统虚拟制作,通过自研 AI 技术打造的数字人“厘里”,降低在建模、原画等环节投入的成本和时间,也 避免了对动捕技术的依赖,让制作成本降低了 80%,效率提升 40%,呈现效果 也更趋近于真人拍摄。

4、深耕 IP 授权,打造 IP2B2C 全链路业务 模式

公司 IP 衍生品及创新业务稳定增长,主要围绕阿里鱼业务与潮玩品牌进行开展。 FY24 该业务收入达 10.53 亿元,同比增长 8.74%,业绩达 2.43 亿元,同比增 长 8.59%,收入与业绩均实现大幅增长。

阿里鱼是以 IP 运营、授权和商业化开发为核心的专业平台,为阿里巴巴旗下在 线版权交易服务平台。自 2016 年成立以来,已经与数百个国内外优质 IP 及近 万家品牌和渠道商家达成合作。 阿里鱼构建的 IP 矩阵庞大而丰富。阿里鱼平台提供的 IP 种类丰富,包含电影、 动漫、艺术、明星、游戏、体育文教及剧集综艺等,包括三丽鸥、宝可梦、环 球影业等,授权种类包括衍生品授权、营销授权和内容植入。FY24 公司转授权业务收入增长强劲,同比增长 77%;FY20-FY24,转授权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 近 60%。《2024 年全球顶级授权代理商排行榜》中显示,2023 年全球授权代 理商零售总额超过人民币 936.3 亿元,排名前 20 的企业零售额占比超过 90%, 阿里鱼排名从 2022 年的第 25 名上升至第 11 名,首次进入榜单前 20。作为中 国最大的 IP 授权代理平台,阿里鱼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 IP 授权商品和 更为丰富娱乐体验的同时,也与合作伙伴实现了价值共赢。 基于阿里平台,搭建 IP2B2C 全链路业务模式。阿里鱼依托阿里集团生态与大 数据资源,打通业内独有的“IP2B2C”业务模式,帮助全球优质 IP 开拓中国 业务,拓展合作伙伴,完成后道商业化链路的铺设;也为品牌商家提供从 IP 选 择、授权商品设计、供应链支持、营销玩法、传播途径、渠道铺设等整体授权 合作解决方案。

依托影视 IP,打造潮玩品牌。“锦鲤拿趣”是由阿里影业创立的潮玩品牌,阿 里影业于 2021 年 5 月 13 日将其天猫潮玩旗舰店正式命名为“锦鲤拿趣旗舰 店”,依托丰富的 IP 矩阵及自营和分销渠道,将独立潮玩 IP 与多个影剧综结 合,打造了风格各异的潮玩产品。锦鲤拿趣已经积累了逾 10 个原创潮玩 IP, 其中,凯拉十世、PiPi 等表现不俗,已经与逾 40 部影视内容结合,包括电影 《消失的她》、《热烈》;优酷的独播剧《长月烬明》、《安乐传》;爱奇艺 的独播剧《莲花楼》;腾讯的独播剧《玉骨遥》,以及经典剧集《甄嬛传》、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 相关推荐 🌸

屈臣氏同城要多久送到
外勤365下载安装版本

屈臣氏同城要多久送到

📅 08-04 👀 7758
小“图钉”也有大妙用!带你了解一种不痛的针灸针——揿针
亚投体育网v9.53.89官方绿色版
外勤365下载安装版本

亚投体育网v9.53.89官方绿色版

📅 07-22 👀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