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平台的核心运作模式,本质上是一个以土地为信用载体和核心抵押物的资本循环过程。它巧妙地利用了土地从“生地”到“熟地”再到“出让”的增值链条,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这个循环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一是资产注入:政府赋予的“原始资本”
土地划拨/注入:地方政府将规划区域内的未开发土地(生地),以无偿划拨或作价入股的方式注入融资平台公司。这是平台公司最核心、也是最初级的资产来源。这些土地往往位于城市新区、开发区或待开发区域,价值较低但潜力巨大。
其他资产注入:政府还可能注入部分市政设施(如道路、管网)、政府办公楼(使用权)、甚至少量经营性资产(如水务公司股权)等,充实平台公司的资产规模和报表。
二是抵押融资:土地变信贷的“关键一跃”
土地抵押贷款:平台公司获得土地后,以其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巨额贷款。银行认可土地(尤其是未来预期会升值的土地)的价值,也认可背后地方政府的隐性信用,因此愿意提供贷款。
发行“城投债”:更具实力的平台公司,可以直接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即“城投债”)。投资者购买这些债券,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地方政府信用的信任(即“政府信仰”),而土地资产则是这种信用的重要物质支撑和还款来源保障。
三是土地整理与开发:制造“熟地”增值
平台公司利用融来的资金,对注入的“生地”进行“七通一平”(通路、通电、通水、通排水、通讯、通燃气、通热力及场地平整) 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工作。
这个过程将低价值的“生地”转变为具备开发条件的“熟地”。土地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第一次显著跃升,因为其具备了直接出让或开发的条件。
四是土地出让/开发销售:实现价值变现
土地出让(核心回款渠道):地方政府将平台公司整理好的“熟地”推向土地市场进行招拍挂(招标、拍卖、挂牌)。房地产开发商竞拍土地,支付高昂的土地出让金。这是整个循环中最关键的收入来源。土地出让金大部分进入地方政府的“土地基金”或财政账户。
自主/合作开发销售(补充回款):部分平台公司也可能利用自身优势,直接参与或与开发商合作,在整理好的土地上建设商品房、商业物业等进行销售,获取开发利润和现金流。
五是回款分配与债务偿还:完成闭环
政府返还款项:地方政府在收到土地出让金后,会按照约定或预算安排,将其中一部分资金(有时是扣除成本后的净收益)返还给融资平台公司。这部分资金用于覆盖平台公司前期投入的土地整理成本、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和利息支出。
偿还贷款/债券:平台公司利用政府返还的资金、自主开发销售回款或其他经营性收入,按期偿还银行贷款本息或兑付到期的城投债。